close

  深圳一家電子廠非法使用數十名童工事件一經報道,立刻引發了社會高度關註。最近,在公安、勞動、街道等護送人員的陪同下,41名來自四川涼山的孩子被“遣送”回老家,交給當地政府和監護人。但在被送回四川老家前,一個涉嫌童工事件的小女孩對採訪她的記者說“在這有米飯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此話一齣,讓聽者不禁沉默。(1月5日中國廣播網)
  由此,不禁使筆者聯想到電影《金光大道》里彎彎繞說的一句經典臺詞:沒有肚子,哪來的臉啊?這話也應驗了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話:民以食為天。而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也曾斷言: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吃”這一最為生物化、物質化的表象,不僅會成為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和精神內核最重要的切入點,也是作為政府民生決策的基本依據。孩子們回家後的基本溫飽問題解決不了,即使被暫時被解救了,也還會因生存所迫重新流散到社會中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逼迫這群本應在課堂里無憂無慮讀書的十三、四歲孩子放棄學業,過早的背井離鄉來到異地開始艱辛的打工歷程,而且很不願意回家呢?答案很簡單,最大的原因是家鄉太貧窮,家鄉與深圳的反差太大了,涼山彞族自治州也是四川省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裡交通不便,水電不通,農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兩三千元。很多農民一般都有兩三個孩子,雖然國家實行義務教育,但是讀書的書本費、生活費需要學生自理。據統計,由於難以承受孩子在校期間的花費,全州大約有10%左右的學齡兒童輟學回家,幫助家裡面分憂。由於當地經濟落後,這些孩子即便輟學每年也僅僅能夠糊口。
  誠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有需求就有市場。眼下,一些從事包裝、加工、玩具、電子等手工計件行業的小微企業,因為訂單不確定、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非法使用童工的現象有所抬頭,並呈現出封閉化、分散化等隱蔽特征,屢禁不絕。一邊是企業為降低勞動成本,需要雇佣廉價的童工,一邊是貧困家庭因窮輟學的孩子,急需外出打工掙一點錢補貼家用,這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市場的關係,各得其所。
  而且,在一些孩子家長和村幹部看來,即使是孩子輟學非法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也比待在大山裡挨餓受窮強百倍。在他們看來,外出打工既能增長見識,又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還能經常吃到肉,這總比待在當地每天吃玉米窩窩頭好。孩子們輟學外出打工確實有他們現實的無奈和選擇。顯然,童工和其家庭本身,才是解決童工現象的關鍵所在。
  也就是說,簡單地將童工“遣送”返鄉是勞動部門應該做的事,但也只是政府救助工作的第一步。誰來關心這批孩子返鄉後的生活?孩子們何時能重返課堂讀書?如何避免童工問題像遣返流浪乞討人員那樣陷入“前腳走後腳回”的周而複始困局?如何保障所有孩子的義務教育權利等等,尚需政府相關部門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辦法,還有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需要認真去做好。
  當然,對於貧困地區學齡兒童人身權利的保護與救濟,不光要考慮能吃上飯、填飽肚子的問題,還要照顧到維繫其生存發展所最基本的穿衣、居住、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需求。發展當地的經濟固然是治本之策,但這是一個系統性長久工程,也不會立竿見影。因此,還是需要當地的基層組織和學校因地制宜的拿出能夠讓這些孩子留下來、學起來的切實辦法。如果只是單純地去解救,而解救後續的工作不管的話,孩子們很可能重新外出去打工掙錢。
  文/徐雲鵬  (原標題:“遣送”應該只是救助工作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pxvkpnjmbir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